《茶解》
(一)、简介
作者明朝罗廪,罗廪自幼生长在茶乡,深受茶文化熏陶,喜爱茶艺。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于是隐入山中,专心研究茶艺。经过十年的种茶、制茶实践,并总结前人经验,写成了《茶解》一书。该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壬子年(1612年)。
《茶解》详细地介绍了种茶、采茶、制茶、藏茶、烹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要点,对茶叶的品质、品鉴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其内容丰富,论述精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后世的茶文化研究和茶叶生产、品鉴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1)、总论:作者自幼喜茶,遍访产茶之地,参互考订,亲自实践,历经十年写成此书。他认为对茶的理解深刻才能鉴别精准,喜爱之深才会精心制作。
提到制茶工艺在唐宋和当下的变化,认为唐宋时的研膏蜡面、京挺龙团等制茶方式过于注重工艺的精细,反而使茶性丧失,不如当下的炒焙之法更能保留茶的本真。
(2)、原:
介绍茶的产地。陆羽《茶经》提到的山南、淮南、剑南等诸多产茶地,与唐宋时期所称的建州、洪州等产茶地,和如今的虎丘、罗芥、天池等有名的产茶地有所不同。这说明灵草到处都有,只是人们不懂得培植或制茶方法不当。还提到《尔雅》《本草》《汉书》等典籍中对茶的记载。
论述茶的品质标准,认为茶须色香味三美具备,色以白为上,青绿次之,黄为下;香如兰为上,如蚕豆花次之;味以甘为上,苦涩为下。并且优质的茶,无论茶汤浓淡、新泡还是久贮,颜色都是白的,且香气四溢。
提及茶的干燥特性,认为只有真芥茶足够干燥,即使多饮也令人畅快。而天池茶相对潮湿。
(3)、艺:种植环境:种茶地宜高燥肥沃,虽然有“生烂石者上,多土者下;野者上,园者次”的说法,但作者对此存疑。茶园斜坡为佳,聚水向阴处的茶品较差。并且茶地周边的环境也很重要,不宜杂以恶木,但可间植桂、梅、辛夷等植物。
(3-1)、种植方法:秋社后选取沉水的茶子,稍晒后用沙拌,藏于竹篓中,防止冻损。来年春天种植,茶喜丛生,要注意种植的间距。茶地肥力不足时,需培以焦土。
(3-2)、茶园管理:春天锄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可使次年茶叶更茂盛。晴昼锄过之后,可用米泔浇茶地。
(4)、采:采摘时间有讲究,雨中采摘的茶不香,须晴昼采摘并当时焙制,否则色味香都会减退。谷雨前后采摘最佳,太早茶气不足,稍迟茶气消散,入夏后茶叶气暴且味苦涩。
采茶后的存放也有要求,采茶入箪后不宜见风日,也不得放置在漆器及瓷器内。
(5)、制:炒茶时,铛宜热,焙茶时,铛宜温。炒茶量以一握为宜,听到札札声后要急手炒匀,出锅后用扇扇冷,略加揉捻后再炒,然后用文火焙干,成品色如翡翠。
强调炒茶火候的重要性,火不宜太烈,最忌炒制半干后不在铛中焙燥,而用厚罨笼内慢火烘炙。
指出茶叶去梗后味道更清澈,这是松萝、天池茶的制法,但如果及时急采急焙,连梗也不会太影响品质。
(6)、藏:茶难以久藏,容易吸收异味,所以保存时要注意干燥,避免与酒果等腥秽之物接触。
(7)、烹:烹茶要慢慢品尝,不能像佣工劳作时喝水那样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否则无法辨别茶的味道。卢仝的七碗茶诗只是兴到之言。
烹茶时的情境也很重要,山堂夜坐,手烹香茗,听水火相战之声,观茶汤云光缥缈,是一种幽趣。
(8)、水:强调水对于茶的重要性,好水才能泡出好茶。比如作者在役湟塞时,遍品诸水,发现城隅北泉的水甘冽且厚,寒碧沁人,适合烹茶。
(9)、禁:茶有真香,不应掺以花果杂物等,以保持茶的本真香味。
(10)、器:介绍了适合泡茶的器皿,认为器皿的精粗会影响品茶的体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茶具。
(三)、贡献与价值
(1)、理论总结与创新方面
(1-1)、系统梳理茶学知识:《茶解》全书共约3000字,除总论外分原、品、艺、采、制、藏、烹、水、禁、器等10个部分,全面且系统地论述了茶的各个方面,包括茶的产地、色香味的评判标准、种植栽培方法、采摘时机、制作工艺、储存、烹煮以及用水和茶具等。这种系统的梳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茶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提出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例如在茶叶品质的评判上,作者提出“茶色贵白,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的观点,对茶叶的色泽、味道和香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人品鉴茶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制茶工艺方面,详细阐述了炒茶和焙茶的火候、手法等要点,对传统制茶工艺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2)、实践指导意义方面
(2-1)、种植栽培指导:书中对种茶地的选择、茶子的挑选和保存、种植的间距和时间、茶园的管理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指导。比如提到种茶地宜高燥肥沃,茶园斜坡为佳,秋社后选沉水茶子种植等,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当时及后世的茶农提供了宝贵的种植经验。
(2-2)、制作工艺规范:在制茶环节,详细介绍了炒茶、揉捻、焙干等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了炒茶的火候、出锅后的处理等细节,使制茶工艺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茶叶,能够更好地保留茶叶的本真味道和香气,提高茶叶的品质。
(3)、茶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
(3-1)、对茶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明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解》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茶学著作,对当时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它不仅传承了前人的茶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推动茶文化的传播:《茶解》的出现丰富了茶学文献的内容,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的流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茶的种植、制作、品鉴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了人们对茶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茶文化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传播和交流。
(4)、对后世茶学研究的影响方面
(4-1)、为后世茶书创作提供借鉴:《茶解》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编排对后世的茶学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系统的论述方式、对实践经验的重视以及对茶学理论的探讨,为后来的茶书作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推动了茶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4-2)、启发后人的研究思路: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如茶叶品质的评判标准、制茶工艺的改进等,启发了后人对茶学的研究和探索。后世的茶学研究者在《茶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茶叶的化学组成、品质形成机理等,推动了茶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