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汤品》
(一)、简介
作者苏廙(yì),据推测应为唐末五代或五代宋初人。他不仅是候汤大家,更是点茶大家。约成书于唐末五代,至迟也应作于宋初。该书保存在北宋大臣、学者陶谷的《清异录》之中。
(二)、主要内容
《十六汤品》将汤(即煮水)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了十六个品级。
(1)、以煮水老嫩划分的三品
(1-1)、得一汤:火功已足,水性充分发挥,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程度,就像斗中的米、称上的鱼一样高低适平,无过无不及。这是最佳的煮汤状态,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汤得一可建汤勋”。
(1-2)、婴汤:薪火刚刚交接,水釜才开始有热度,就急忙取来倾倒,就像婴儿还没有长大成人,却要让他去做成年人的事情,是难以做到的。这种状态下的水还未煮到合适的程度,属于嫩汤。
(1-3)、百寿汤(又名白发汤):人呼吸过百次,水沸腾超过十次,也就是水已经煮得过度了。或者因为说话、做事耽误了时间,才开始取用这样的水,汤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特性。这就如同年老体衰的人,难以再像年轻人一样行动自如。
(2)、以注水缓急划分的三品
(2-1)、中汤:就像弹琴,声音合乎节奏才美妙;磨墨,用力适中墨才浓。注水也是如此,不缓不急才合适,否则就会破坏茶汤的品质。
(2-2)、断脉汤:茶已经调制成膏状,需要顺利注水使其成型。但如果手颤抖、手臂无力,瓶嘴的水断断续续,茶汤就不能均匀纯粹。这就像人的血脉气血断续一样,会影响到茶汤的质量。
(2-3)、大壮汤:就像力士拿针、农夫握笔,因不擅长而难以成功,是因为过于粗笨。一杯茶最多不过二钱,若盏的容量合适,注水不应超过六分。如果注水太快太多,茶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3)、以器类划分的五品
(3-1)、富贵汤:用金银制作的汤器,只有富贵之人才能拥有。就像琴离不开桐木、墨离不开胶一样,汤器也离不开金银,这样才能成就好的茶汤。
(3-2)、秀碧汤:用石头雕琢而成的器具,凝聚了天地的秀气,用这样的器具煮水,不会有不好的汤。
(3-3)、压一汤:如果不喜欢金银,厌恶铜铁,那么瓷瓶是很好的选择,尤其适合隐士、逸士使用。
(3-4)、缠口汤:粗俗之人使用的炼水器具,不讲究材质,只追求能加热,用这样的器具煮出的水有腥苦且涩的味道,饮用之后,恶气长时间停留在口中无法散去。
(3-5)、减价汤:没有上釉的瓦器,会渗水且有土气。即使是用来盛装皇家御用的好茶,也会降低茶的品质。
(4)、以薪火划分的五品
(4-1)、法律汤:凡是木头都可以用来煮汤,但只有炭最适合煮茶。在煮茶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则,水不能停滞,薪不能有烟熏味。违反了这些规则,汤就不好,茶也会受到影响。
(4-2)、一面汤:用柴中的麸火或者燃烧后的虚炭,虽然木体已尽,但性质还不稳定,会使汤有不够成熟的嫌疑。
(4-3)、宵人汤:茶本是灵草,不能用不好的火来煮。粪火虽然热,但恶性未尽,用这样的火煮水来泡茶,会减少茶的香味。
(4-5)、贼汤(又名贱汤):用竹筱树梢等,经过风吹日晒后燃烧来煮水,火势虽然快意,但材质虚薄,没有中和之气,会对茶造成损害。
(4-6)、大魔汤:调茶最重要的是汤的好坏,而汤最忌讳烟。如果燃烧柴枝,浓烟满室,就无法煮出好汤,也无法泡出好茶,所以称为大魔。
(三)、贡献与价值
(1)、茶艺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1-1)、对煮水的深入探讨:将煮水这一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分类,根据水沸的程度分成三种,如“得一汤”强调火候恰到好处;“婴汤”是火候尚嫩;“百寿汤”则是煮水过度。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人理解煮水与茶汤品质的关系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基础,使煮水不再是简单的加热过程,而是影响茶品的关键环节。
(1-2)、注水方式的总结:按照注水的缓急分为三品,像“中汤”强调注水要适中,“断脉汤”指出注水不顺畅对茶汤的影响,“大壮汤”则警示注水力度过大的弊端。这让茶艺师在注水环节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指导,对于如何通过注水来控制茶汤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茶器选择的丰富认知:对茶器种类的分析是《十六汤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分为五品。它不仅提到了富贵之人使用的金银茶器,还探讨了石制、瓷制等不同材质茶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例如“秀碧汤”认为石制茶器凝聚天地秀气,能为茶汤增色;“压一汤”指出瓷器对于幽士逸夫来说是不错的选择。这为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茶器提供了参考,丰富了茶器文化的内涵。
(3)、薪火运用的经验传承:在薪炭燃料方面也分为五品进行阐述,强调了不同燃料对茶汤的影响。例如“法律汤”提出沃茶之汤非炭不可,同时水忌停、薪忌熏;“宵人汤”指出粪火不适合煮茶等。这些经验总结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来煮水、泡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火候,煮出优质的茶汤。
(4)、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4-1)、为点茶道奠定基础:作为点茶道的代表之作,《十六汤品》对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详细阐述了点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巧,为宋代点茶技艺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茶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文化传承的载体:尽管在元明时期,由于固型茶被淘汰,水与汤的神秘性被破除,该书曾被束之高阁,但它仍然是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中所记载的茶艺理论、茶器文化、燃料选择等内容,是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5)、审美观念的引导:《十六汤品》中体现出的对茶艺的精致追求和对茶器、燃料等方面的讲究,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对后世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茶汤的口感,还追求茶艺的美感和仪式感,提升了品茶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