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谱》-朱权著
(一)、简介
作者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宁王,死后谥献,故称宁献王。成书年代不详,大致在明代前期。对明清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被认为可与陆羽的《茶经》齐名,是研究明代茶文化的重要典籍。
(二)、主要内容
(1)、绪论
对茶事的看法:强调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非一般人可以理解。认为陆羽的制茶之法多尚奇古,将茶制为末,做成茶饼,到宋仁宗时又有龙团、凤团、月团等名,还杂以诸香,饰以金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茶的真味。而天地间万物都应顺应其本性,相比茶饼,叶茶更能体现茶的自然之性,所以他推崇叶茶的冲泡饮用之法。
(2)、茶的功用
朱权指出茶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谈”的作用,还能“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并且提到茶的名称有茶、槚、蔎、茗、荈等,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
(3)、品茶之法
(3-1)、品茶的时间与茶叶选择:认为应品谷雨前采的一枪一旗者制成的茶末,反对将茶制成饼并杂以诸香,以免失其本味。
(3-2)、品水:提到诸多名水,如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钟山八功德水、洪崖丹潭水等。
(3-3)、煎汤:强调煎汤要掌握“三沸之法”,即水初如鱼眼散布,中如泉涌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
(3-4)、点茶:先需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点茶时以一匕茶末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至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还提到用梅、桂、茉莉等花熏茶,可使茶香气盈鼻。
(4)、制茶方法
(4-1)、收茶:茶宜用蒻叶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可放入焙中,焙用木做成,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蒻叶盖其上。若不入焙,则以蒻笼密封,盛置高处。若茶放置时间久,香味陈化,可用沸汤渍之,香味可恢复。
(4-2)、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用于熏茶。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密封,经宿后更换旧花,数日之后茶便有香气。也可以用龙脑熏茶。
(5)、茶具介绍
(5-1)、茶炉:与炼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也可用泻银坩锅瓷制作。
(5-2)、茶灶:为朱权自创,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旁刊以诗词咏茶之语,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还提到一位不知姓名的菊翁常为其炊灶以供茶。
(5-3)、茶磨:以青礞石为之,可化淡去故,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5-4)、茶碾:古代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锈,今以青礞石最佳。
(5-5)、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纱细则茶浮,纱粗则水浮。
(5-6)、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朱权认为以斑竹、紫竹制作最清。
(5-7)、茶匙: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朱权曾以椰壳为之,认为最佳。
(5-8)、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长五寸许,用于匙茶入瓯、注汤后搅拌,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5-9)、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因其松纹兔毫奇特,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类似,但注茶色不清亮,朱权认为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5-10)、茶瓶:瓶要小,以便候汤和点茶汤,古人多用铁,谓之罂,宋人恶其生锈,以黄金为上,银次之,朱权以瓷石为之。
(三)、贡献与价值
(1)、推动饮茶方式的变革
倡导清饮法:在《茶谱》中,朱权推崇叶茶的冲泡饮用之法,反对将茶制成饼并杂以诸香的做法,认为这样才能保持茶的“自然之性”和“真味”。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宋代流行的繁琐制茶、饮茶方式,开启了明代清饮风气之先,使清饮法逐渐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变革让人们能够更纯粹地品尝到茶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对后世的饮茶习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创新茶具与饮茶方法
(2-1)、茶具创新:朱权在《茶谱》中不仅记录了当时通行的饮茶器具,还自创了一些新的茶具,如“茶灶”。这是一种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具形制,为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内涵。并且他主张使用石、竹、瓷、椰壳等材料制作茶具,反对过度追求金银等贵重材料的华丽装饰,这种理念既体现了对自然材质的尊重,也使茶具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
(2-2)、饮茶方法改进:他所记载的点茶、煎汤等饮茶方法,相比宋代的程序更为简单,容易掌握,使饮茶这一活动更加普及和便捷,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饮茶的乐趣。例如,在点茶时,他强调了茶汤的调配和搅拌技巧,对后来的茶艺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丰富茶文化内涵
(3-1)、提升茶的精神境界:朱权将茶从单纯的饮品提升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认为饮茶可以“助诗兴”“伏睡魔”“倍清谈”,还能够“清心神而出尘表”。他所描绘的在泉石之间、松竹之下、皓月清风之中与客清谈品茗的场景,为饮茶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使品茶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3-2)、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茶谱》中还提到了用梅、桂、茉莉等花熏茶的方法,将花卉的香气与茶叶的香气相融合,不仅增加了茶的香味,也体现了茶文化与花卉文化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4)、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
(4-1)、文化传承:《茶谱》对前人的茶文化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在书中提及了陆羽的《茶经》和蔡襄的《茶录》等重要茶学著作,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国的茶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4-2)、文化传播:朱权的《茶谱》对日本茶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在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对《茶谱》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5)、文学价值:
(5-1)、文字优美:《茶谱》的文字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书中对茶的功效、品饮方法、茶具等的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5-2)、诗词引用:朱权在书中旁刊以诗词咏茶之语,不仅增加了书籍的文化底蕴,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