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水记》
(一)、简介
《煎茶水记》是唐代张又新所著的一本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约成书于唐宝历元年(825年)。是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
(二)、主要内容
(1)、开篇背景与缘起
作者张又新在元和九年春初成名时,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偶然间,他看到楚僧所带的数编书中有一卷题为《煮茶记》,称是代宗朝李季卿得于陆羽口授的。这成为他撰写《煎茶水记》的一个契机。
(2)、刘伯刍的水品七等:书中记录了刘伯刍所品的七处适合煮茶的水:
扬子江南泠之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
丹阳观音寺之石泉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
吴淞江水第六;
淮水为最下第七。
(3)、陆羽所品二十水及张又新的扩展品评
张又新在刘伯刍的基础上加以扩大,重新品评为二十水,即:庐山康王谷之水帘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苏州虎丘寺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庐州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王虚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之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3)、作者的思考与感悟:张又新通过对不同水源的水进行品第,表达了对古人研精茶道的敬意,同时也感慨天下之理尚有古人未尽之处,强调了孜孜不倦探索的精神。
总体而言,《煎茶水记》全文仅约900字,但对煮茶用水的品第和探讨较为深入,对后世茶文化中关于水的认知和品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贡献与价值
(1)、理论贡献
(1-1)、开创水品论著先河:它是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为中国茶文化中关于水的品鉴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虽然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了对水的选择,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煎茶水记》将对水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专门化,开启了后世对泡茶用水的深入探讨与研究之风。
(1-2)、丰富茶道理论体系: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礼、茶境、茶修等多个要素,而水是茶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煎茶水记》对水的品第与分析,丰富了茶道的理论内涵,使人们更加关注水对茶的影响,让茶道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它与《茶经》等其他茶学著作共同构建了唐代及后世较为完整的茶道理论框架。
(2)、文化价值
(2-1)、反映唐代茶文化风貌:《煎茶水记》成书于唐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茶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书中对各地水的品评和记载,展现了唐代文人雅士对茶事的专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为研究唐代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帮助后人了解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社会风尚。
(2-2)、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煎茶水记》中对水的重视和品鉴方法,也随着茶文化的传播被其他国家所了解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对水的选择和品鉴就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而《煎茶水记》的相关内容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实用价值
(3-1)、指导泡茶实践:即使在现代,水的品质仍然对茶的口感和香气有着重要的影响。《煎茶水记》中对不同水源的水质分析和品第,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为茶人在选择泡茶用水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了解不同水源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水来冲泡茶叶,从而提升茶的品质。
(3-2)、推动水文化发展:它不仅关注水对茶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水本身的思考和研究。书中对各地水的描述和评价,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水的来源、水质等方面,推动了水文化的发展。这种对水的重视和研究,对于保护水资源、提高人们对水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