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本站域名(chayi.top)转让,电话/微信:13052190891

《大观茶论》

2024-11-16 09:07分类: 茶著作 阅读:

 

)、简介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它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鉴等方面的知识,为后人研究中国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宋代及后世的茶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内容

《大观茶论》包括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20项内容。

1)、茶叶的生长环境

1-1)、地产:强调了植茶之地的环境要求,认为茶园应是“崖必阳,圃必阴”。即茶树生长的山坡要向阳,茶园的土壤要肥沃且有适当的遮阴,这样阴阳相济,才能使茶叶生长得适宜,产出优质的茶叶。

1-2)、天时:指出茶叶采摘和制作的最佳时间与天气条件息息相关。茶工应在惊蛰时节开始劳作,此时天气微寒,茶芽生长缓慢但品质优良,茶叶的色味能够两。若天气过于闷热,茶芽会生长过快,导致品质下降。

2)、茶叶的采摘与制作

2-1)、采择:采摘茶叶需在黎明时分进行,见日则止。采摘时要用指甲断芽,不能用手指揉捻,以防茶叶被汗气熏渍而不鲜洁。对于茶叶的品质等级,形如雀舌谷粒的为斗品,一枪一旗的为拣芽,一枪二旗的次之,其余的为下等。

2-2)、蒸压:这一环节对于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蒸茶时不能过生或过熟,压黄也要恰到好处。蒸太生则芽滑,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茶色赤而不胶。压久了茶的香气和味道会散失,不及则茶色暗昧涩。

2-3)、制造:制茶过程中要保持芽叶洁净、器具清洁,蒸压、研膏、焙火等环节都要掌握好分寸。比如焙火时,火候要恰到好处,否则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3)、茶叶的鉴别与分类

3-1)、鉴辨:从外观、色泽、纹理等方面介绍了如何鉴别茶叶的品质。如膏稀的茶叶,其表面纹理细腻;膏稠的茶叶,纹理紧密扎实。新制成的茶叶颜色青紫,隔夜制作的则颜色惨黑。

3-2)、白茶:单独论述了白茶的独特性。白茶与常茶不同,生长环境特殊,产量稀少,制作难度大,需制造精微、运度得宜,才能使其品质上乘。

4)、点茶的方法与技巧

4-1)、罗碾:介绍了罗碾茶叶的工具,认为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最差。罗网要细而面紧,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粉末细腻。

4-2)、盏:茶盏以青黑色、玉毫条达者为上,因为这种茶盏能够更好地衬托茶汤的颜色。茶盏的大小和深浅也要根据茶叶的多少来选择。

4-3)、筅:茶筅以老竹制成,身要厚重,筅要疏劲,这样便于操作且能使茶汤搅拌均匀。

4-4)、瓶:瓶宜用金银材质,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状要适宜,以便注水时水流顺畅。

4-5)、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最好选用山泉之清洁者或常汲的井水,江河之水则不适合煮茶。

4-6)、点:详细介绍了点茶的步骤和技巧。点茶时要先调膏,然后注水,用茶筅搅拌,手法要轻重适宜,使茶汤表面形成丰富的泡沫。

5)、品茶的标准与感受

5-1)、味:认为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是味之全,只有北苑壑源的茶叶能够兼具这些特点。若茶叶蒸压太过,味道会醇但缺乏风骨;茶枪过长,初甘重而后微涩;茶旗过老,初虽留舌但饮彻反甘。

5-2)、香:茶有真香,不同于龙麝等香料的香气,需经过蒸、压、研等工艺,才能使香气和美具足,入盏后馨香四达。

5-3)、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为次,灰白、黄白再次之。茶叶的颜色受天时和人工的影响,天时得宜、人工精湛,茶叶才能呈现出洁白的颜色。

6)、茶叶的储藏与烘焙

6-1)、藏焙:多次烘焙会使茶叶的表面干燥、香气减少,失焙则会使茶叶杂色剥脱、味道散失。因此,要在新芽初生时就进行烘焙,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和湿气,烘焙时火候要掌握好,烤完后要用竹漆器密封保存。

6-2)、品名:介绍了各地名茶的产地和特点,强调了茶叶的品质取决于制造工艺的优劣,而非产地的虚名。

6-3)、外焙:指出外焙之茶与正焙之茶相比,品质较差,体小色驳,味淡无香。但也有一些外焙之茶制作精良,颜色莹白,只是在甘重香滑的味道上稍逊于正焙之茶。

 

)、贡献与价值

1)、对茶叶生产技术的总结与推动

1-1)、详细且专业的技术指导:书中对茶叶的种植环境、采摘时间、蒸压火候、制造工艺等生产环节都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阐述。比如强调茶园“崖必阳,圃必阴”的环境要求,能让后人了解到宋代对于茶树生长环境的认知;在蒸压环节,详细论述了蒸茶的生熟程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为当时及后世的茶叶生产者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参考,对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促进生产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其系统的总结有助于宋代及后世的茶农、制茶工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茶叶生产技术。这些技术经验的传承和不断发展,对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一些优秀的制茶技术得以流传至今。

2)、在茶文化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2-1)、提升茶文化的地位:作为皇帝撰写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受到这本书的影响,使得饮茶、品茶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2)、丰富茶文化内涵:从茶叶的品鉴、茶具的选择到点茶的技巧、斗茶的评判标准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为宋代茶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例如对点茶过程中茶汤的色泽、纹理以及茶筅的运用等方面的讲究,使茶文化不仅仅局限于饮茶解渴,更成为一种追求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的文化活动。

2-3)、推动斗茶风尚:书中对斗茶的关注和推崇,促使斗茶之风在宋代盛行。斗茶不仅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竞赛,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方式。这种风尚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后世的茶文化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为后世茶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3-1)、全面系统的记录:《大观茶论》涵盖了茶叶生产、品鉴、饮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宋代茶事的全面系统记录。其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为后人研究宋代的茶业发展、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2)、历史研究的参考:通过对《大观茶论》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例如,从书中对茶叶生产技术的描述,可以看出宋代在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茶文化的繁荣,可以反映出宋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4)、对茶具发展的影响

4-1)、确立茶具的标准:书中对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茶盏以青黑色、玉毫条达者为上,茶筅要身厚重、筅疏劲等。这些标准的提出,为宋代茶具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推动了茶具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

4-2)、促进茶具的创新:在《大观茶论》的影响下,宋代的茶具制作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茶具。这些茶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宣和北苑贡茶录》

下一篇:《品茶要录》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