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寮记》
(一)、简介
作者是陆树声,成书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前后。虽然全书仅约500字,但行文流畅,意境优美,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品茶意境和感悟。
该书对品茶的方法、用水、人品、伴侣、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品茶与人品、心境等相结合,深化了品茶的理论内涵。反映了明代的茶文化和社会风貌。
(二)、主要内容
前有引言性质的“漫记”一篇,后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其主要内容如下:
(1)、人品:强调煎茶并非随意而为,需要煎茶人与茶的品质相互搭配、相得益彰。煎茶之法往往只被那些高雅、隐逸、内心有着如云霞、泉石般宽广和磊落的人所传承。这体现了对品茶之人精神境界和品格的要求,认为只有具备特定品质的人才能真正领悟煎茶的精髓。
(2)、品泉:认为泡茶的水以山泉水为最佳,其次是江水,井水再次之。井水要选择经常有人汲水的,因为汲水多则水更活跃。同时必须即汲即用,即烹即煮,储存过久的水,味道会减少鲜甜和清冽。这是对不同水源的水进行的品评和使用要点的总结。
(3)、烹点:煎茶要使用活跃的火候,等待水开始冒泡,泡沫翻滚鼓起时,再将茶叶投入到茶器中。先倒入少量的热水,等待茶和水相互融合后,再注满水。随着水气的升腾,茶的云脚逐渐展开,茶乳像花一样浮在水的表面,这时茶的味道就完全释放出来了。还提到古代的茶通常是团饼状的,碾碎后茶味更容易渗出,而现代的茶叶如果过于匆忙地冲泡,则会显得乏味,如果煮得过久,味道则会变得浑浊且滞留在底部。这是对煎茶时的火候、注水方式以及不同茶叶特点的经验总结。
(4)、尝茶:茶入口时,应该先用来漱口,然后慢慢品啜。等待茶的甘甜滋味在舌头上涌起,这时就能品味到茶的真谛。如果在茶中混入其他果物,那么茶和果的香味都会相互夺去。此则主要讲述了品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了品茶时应专注于茶的本味。
(5)、茶候:适宜品茶的环境为清凉的台榭和静谧的室内,或是明亮的窗户旁弯曲的茶几上,无论是僧侣的居室还是道士的道院,伴随着松风竹月的声音,无论是静静地坐着还是漫步时吟诗,都是极为宁静和雅致的享受。这描绘了适合品茶的环境氛围,体现了品茶与环境相契合的重要性。
(6)、茶侣:适合一起品茶的人包括文人墨客、僧侣道士、闲适的老者以及散淡的隐士,或者是那些身居高位、超脱世俗之人。即与高雅、超轶世味的人共同品茶,更能增添品茶的乐趣和意境。
(7)、茶勋:茶的功效在于消除烦恼,驱散心中的郁闷,洗去酒后的困倦,打破困倦的睡眠,在交谈时口渴、阅读时感到疲倦时,一杯好茶的作用不亚于战功赫赫的勋章,其带来的益处不亚于在凌烟阁上被铭记的荣耀。突出了茶在舒缓身心、提神醒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贡献与价值
(1)、理论贡献
(1-1)、系统总结品茶要点:《茶寮记》将品茶的诸多要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出“煎茶七类”,即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个方面,为后人理解和实践品茶提供了全面且清晰的框架。例如在“品泉”中,对不同水源的水进行了详细的品评,明确指出“泉水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这成为后来人们选择泡茶用水的重要参考标准;在“烹点”中,对煎茶的火候、注水方式等都有细致的阐述,如“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等,对正确的泡茶方法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1-2)、深化品茶与精神境界的联系:强调品茶与人品的相互关系,认为煎茶之人需有高雅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将品茶从单纯的物质享受提升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使品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活动,这种观点对中国茶文化中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学价值
(2-1)、文字简洁优美:文字简洁而富有韵味,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品茶意境和感悟,如在“茶候”中对品茶环境的描述“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了一种宁静、雅致的品茶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
(2-2)、风格清新自然:文字风格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体现了明代文人小品文的独特风格。这种写作风格对后世的茶文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文人在撰写茶相关的文章时,也追求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出品茶的意境和情趣。
(3)、历史价值
(3-1)、反映明代茶文化: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它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对茶的热爱以及对品茶的讲究,对于研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书中提到的茶寮的设置、茶童的作用等,都展示了明代茶事活动的具体场景和文化特色。
(3-2)、对茶文化传承的作用:作为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茶寮记》对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将前代的茶文化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并融入了明代的文化特色和文人的思想观念,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流传下来的版本众多,也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