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疏》
(一)、简介
作者明代许次纾(1549年—约1604年),字然明,号南华,家在钱塘。他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其内容丰富全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代及以前的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主要内容
(1)、产茶:
(1-1)、各地茶叶特点:书中介绍了天下诸多名山所产茶叶的情况。比如江南地区是适宜产茶之地,提到唐代时人们首推阳羡茶,宋代最重视建州茶,而当时贡茶较多的也是这两个地方。不过作者认为阳羡茶徒有其名,建茶也并非最佳,反而是武夷的雨前茶最为出色。还有长兴的罗岕茶,介于山中所以叫岕,因罗氏曾隐居于此得名,其中洞山的罗岕茶最佳。另外,像歙县的松罗茶、苏州的虎丘茶、杭州的龙井茶等,香气浓郁,可与罗岕茶相媲美。除了这些,还提及了浙江的天台雁宕茶、括苍大盘茶、东阳金华茶、绍兴日铸茶等,以及其他地区如楚地的宝庆茶、云南的五华茶等,对各地茶叶的品质、特点和名气都有论述。
(1-2)、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强调了不同地区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如气候、土壤、制作方法等。例如提到北山的茶因施肥多,虽生长旺盛但气韵不足;而有些地方因制造不精、收藏无法,导致茶叶出山后香味、色泽都大打折扣。
(2)、制法:
(2-1)、今古对比:对比了古人与当时的制茶方法。古人制茶崇尚龙团凤饼,还会掺杂香药。如漕司所进的第一纲北苑试新茶,是用雀舌、冰芽所造,价格昂贵,但作者认为这种制茶方法会使茶失去真味。而当时流行的制法是旋摘旋焙,这样能使茶的香色俱全,更保留真味。
(2-2)、具体步骤:详细阐述了炒茶的过程,如生茶初摘后香气未透,需借助火力激发香气。炒茶时不能用新铁器具,忌脂腻,炒茶的柴火要用树枝而非杆叶。炒茶时先文火焙软,再用武火催之,以半熟为度,炒好后要用小扇快速抄置到被笼中干燥,再进行收藏。对于岕茶,因采摘较迟枝叶微老,所以是甑中蒸熟后再烘焙,还有一种极细的炒岕茶是采自他山炒焙而成。
(3)、采摘:
(3-1)、最佳时机:认为清明和谷雨是摘茶的好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最为适中。如果能再推迟一两天采摘,茶叶的气力完足,香气更浓烈,也更易于收藏。
(3-2)、不同地区习俗:提到了各地的采摘习惯,如杭州人喜欢极细的茶叶,吴淞人看重龙井茶且愿意高价购买雨前细茶。而岕中的人非夏前不摘茶,初秋七八月份还会重摘一次,称为“早春茶”,品质也不错,但其他地方为了牟利多摘的梅茶,涩苦不堪,作者认为应避免采摘。
(4)、收藏:
(4-1)、器具选择:主张用瓷瓮收藏茶叶,瓷瓮要大,能容纳一二十斤茶叶,四周用厚箬叶包裹。
(4-2)、收藏要点:茶叶要干燥、新鲜,放入瓷瓮后需筑实,用厚箬填紧瓮口,再用真皮纸包好,用苎麻紧扎,上面压大新砖,防止微风进入。收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茶叶受潮、受蒸、受异味影响等。
(5)、置顿:
(5-1)、放置环境:茶怕潮湿、寒冷、蒸郁,喜欢干燥、温暖、清凉。放置茶叶的地方要在经常有人活动的地方,靠近人气以便保持常温,要在板房而非土室,并且要透风,不能放在幽隐之处。
(5-2)、放置方法:阁庋之方要用砖底数层,四围砖砌,形似火炉,把瓮放在上面。随时取灶下火灰,冷却后堆在瓮旁,保持干燥,同时要防止火气入瓮使茶叶变黄。
(6)、取用:强调了取用茶叶时的注意事项,阴雨天气不宜打开,如需取用要等天气晴朗时,避免茶叶受潮。每次取用的量不宜过多,以十日为限,茶叶减少后要用箬叶补充,并且要焙燥筑实、包扎好。
(7)、择水:提出精茗蕴香需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为第一泉,但作者认为金山顶上井可能并非真正的中泠古泉。当时品水首推惠泉,甘鲜膏腴。还提到水的来源、季节对水质的影响,如春夏水长时水质较差,秋冬水落时水质较好。
(8)、煮水器:认为金和锡是制作煮水器的良好材料,锡铫煮水味道不咸涩,铫中要穿心以便透火气。煮水时要注意火候,火必用坚木炭,先烧红去其烟焰,使水易沸。
(9)、烹点:
(9-1)、茶具准备:未曾汲水之前就要先准备好茶具,茶具必须洁净干燥,开口等待。
(9-2)、冲泡方法:先将茶握在手中,待水入壶后随手投茶,用盖覆定,稍等片刻后倒入盂内,再重投壶内以动荡香韵,之后才泻出供客。这样冲泡出的茶乳嫩清滑,香气馥郁。
(10)、秤量:认为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容易散漫。一般以半升水容量的茶具放五分茶叶为宜,可根据此比例增减。
(11)、瓯注:茶瓯在古代以建窑兔毛花者为佳,但在当时以纯白、小巧的为好,定窑的最为珍贵。茶注以不受其他气味影响的为好,首推银质,其次是锡质。
(12)、荡涤:汤铫、瓯注等茶具最宜干燥洁净,每天早晨要用沸汤荡涤,用极熟的黄麻巾向内擦拭干净。
(三)、贡献与价值
(1)、理论总结与技术指导
(1-1)、全面且深入的茶事阐述:《茶疏》对茶的生长环境、制茶工序、烹茶用具、用水用火、饮茶宜忌等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产茶的地域特点、不同茶叶的品质差异,到采摘的时机、炒制的方法、收藏的要点等,都有细致的讲解和分析,为后人提供了全面且系统的茶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1-2)、制茶工艺的详细记录: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加工记述尤为详细,在产茶和采制方面的论述较前人更为深入。比如详细介绍了炒茶的火候、器具、手法等,对于茶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科学的炒青绿茶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对现代绿茶的制作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3)、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提升
(3-1)、对饮茶境界的独特定义: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了适宜饮茶的情境,如“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这种对饮茶境界的阐述,赋予了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使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3-2)、推动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疏》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对茶文化的深入探讨和独特见解,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对茶的关注和喜爱,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和发展。后世的茶馆文化、茶艺表演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茶疏》中所倡导的茶文化理念的影响。
(3)、史料价值
(3-1)、茶史资料的珍贵记录:为研究明代及以前的茶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书中对当时各地茶叶的生产、制作、品饮等情况的记载,反映了明代的茶叶贸易、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对前人茶学的总结与辨析:许次纾在书中对前人的茶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辨析,如对唐代的龙团凤饼制茶法和宋代的斗茶习俗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后人研究茶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4)、对后世茶书创作的影响
(4-1)、创作典范:《茶疏》作为一部杰出的综合性茶著,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文字,为后世茶书的创作提供了典范。许多后来的茶书作者在创作时,都借鉴了《茶疏》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编排方式。
(4-2)、启发思考:《茶疏》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问题,如茶叶的品质与产地、制茶工艺的改进、饮茶的文化内涵等,引发了后世茶人对茶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促进了茶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