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谱》-毛文锡著
(一)、简介
作者毛文锡,高阳(今河北省)人。他十四岁进士及第,曾先后在唐、前蜀、后蜀任职。官衔有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文思殿大学士、茂州司马等。成书年代:约成书于后蜀明德二年(935年)。是继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学经典。
(二)、主要内容
毛文锡的《茶谱》已佚,陈尚君辑本辑得41条。
(1)、茶叶产地及特色
(1-1)、三峡地区名茶:书中提到了重庆南平县、涪州(今重庆涪陵),湖北当阳县、峡州(今夷陵、宜昌、宜都等地)等三峡地区所产名茶的状况。比如“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
(1-2)、其他地区名茶:对湖南地区的茶叶也有记载,如“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还提到了蜀州的青城茶,称其“皆散茶之最上者”。
(2)、茶叶的采摘与制作:虽然相关内容较为零散,但也有一定提及。例如对于一些茶叶的采摘时间有所记录,像南平县狼猱山的茶是十月采摘。
(3)、饮茶风俗:记载了长沙地区的饮茶风俗,“湘人以四月摘杨桐草,捣其汁拦米而蒸,犹蒸糜之类,必啜此茶,乃其风也。尤宜暑月饮之”。
(4)、对唐代名茶的总结与记录:书中记载了四十余种唐代名茶之品名、性状等信息。
总体而言,《茶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至五代时期的茶叶发展状况,为后人研究当时的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贡献与价值
(1)、对茶叶产地信息的丰富记录
(1-1)、详细记载蜀地茶叶状况:为后人了解当时蜀地的茶叶种植和生产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比如明确提到了青城茶,称其“皆散茶之最上者”,凸显了青城茶在当时的优质地位,这对于研究蜀地茶文化以及茶叶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1-2)、记载其他地区茶叶特色:对三峡地区、湖南等地的茶叶也有描述。像对重庆南平县、涪州,湖北当阳县、峡州等地的茶叶产地及特点进行了记录,让人们了解到这些地区在当时的茶叶生产情况。例如“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对于湖南地区,记载了“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且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这些记载丰富了人们对不同地区茶叶的认知。
(2)、对茶叶贸易的反映
(2-1)、记录茶叶的流通与市场需求:书中提到的一些茶叶远销其他地区的信息,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茶叶贸易路线和市场需求。例如“潭邵之间”的渠江薄片茶“远销江陵、襄阳一带”,这对于研究古代茶叶贸易的范围、贸易路线以及不同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差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体现茶叶的对外交流:提到了一些茶叶“入西番、党项”等,反映了当时茶叶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
(3)、对茶文化传承的推动:
(3-1)、为茶文化研究提供依据:作为五代时期的茶学著作,《茶谱》在时间上介于陆羽《茶经》之后与宋代众多茶书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后世研究唐代至五代时期的茶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茶文化的演变和传承。
(3-2)、激发后人对茶的研究兴趣:其对茶叶的详细记载和描述,引发了后人对茶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推动了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许多后世的茶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茶谱》的影响和启发。
(4)、对茶叶制作工艺的记录:虽然相关内容较为零散,但也有一定的提及,这对于了解当时的茶叶制作技术和工艺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为研究古代茶叶制作工艺的演变提供了线索。
总之,毛文锡的《茶谱》是中国古代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