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书集成》
(一)、简介
由朱自振、沈冬梅、增勤编著,于2010年出版。本书把历代问世的茶书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阶段,给予全文登录,并作了详细的校对和注释。全书共收录历代茶书近120种(包括辑佚),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茶书遗产所作的完备清查、鉴别、收录和校注。
(二)、主要内容
(1)、按历史阶段收录茶书
(1-1)、唐五代茶书:这一时期的茶书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重要文献,如陆羽的《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种植、采摘、制作、饮用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专门对泡茶的水进行了品评和分类;还有苏虞的《十六汤品》对茶汤的品质和煮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等。
(1-2)、宋元茶书:宋代茶文化极为繁荣,茶书也大量涌现。例如蔡襄的《茶录》,详细记录了宋代的茶叶品质、茶具、点茶方法等;赵佶的《大观茶论》,从皇帝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品茶的艺术和精神内涵;此外,还有沈括的《本朝茶法》对当时的茶叶政策和贸易进行了研究等。
(1-3)、明代茶书:明代的茶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朱权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等。《茶谱》对茶叶的种类、品质、冲泡方法等进行了介绍,还涉及到了茶具的选择和搭配;《茶疏》则对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保存以及品茶的环境、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1-4)、清代茶书:清代的茶书在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如陆廷灿的《续茶经》,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和扩展,收录了大量的茶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刘源长的《茶史》,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2)、详细的校对和注释:编者对收录的每一部茶书都进行了详细的校对,纠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和讹误,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同时,还对书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专业术语等进行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3)、附录部分:包括中国古代茶书逸书遗目和主要参考书目,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信息和研究资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茶书的全貌和研究动态。
(三)、贡献与价值
(1)、文献整理与保存方面
(1-1)、全面系统的收录:该书将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历史阶段历代问世的茶书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共收录近120种茶书(包括辑佚),是对中国古代茶书遗产一次极为完备的清查和收录。许多珍贵的茶书文献借此得以保存和传承,避免了因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等原因而散佚或失传,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提供了丰富且全面的原始资料。
(1-2)、精准的校对和注释:编者对收录的每一部茶书都进行了详细的校对,纠正了原书中的错误和讹误,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书中的生僻字词、典故、专业术语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方便读者理解古代茶书的内容,使得这些文献能够更好地被后人解读和利用。
(2)、学术研究方面
(2-1)、奠定研究基础:为中国茶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它涵盖了古代茶书的各个方面,包括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鉴、茶具、茶事、茶史等内容,研究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
(2-2)、推动学科发展:有助于推动茶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其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茶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文本基础和研究框架,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兴趣,促进了茶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
(3)、文化传承方面
(3-1)、弘扬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书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茶书集成》的出版,使得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华得以集中呈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培养文化素养:为茶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无论是普通的茶文化爱好者,还是从事茶叶生产、销售、茶艺等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提高自己的茶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
(4)、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方面
(4-1)、农业与经济领域:书中关于茶叶种植、生产、贸易等方面的记载,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业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学者了解古代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经济规律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2)、艺术与审美领域:茶书中对茶具、茶艺、茶事等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审美史以及社会生活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