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本站域名(chayi.top)转让,电话/微信:13052190891

历代与茶相关的典故

2024-11-15 10:33分类: 茶著作 阅读:

 

(一)、神农尝茶:很早以前,传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的东西能在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生吞活剥,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判断其毒性。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感觉这种叶子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流动洗涤,于是他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后来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被毒草毒死了。


(二)、陆羽煎茶:唐代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竟陵的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他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不再喝第二口,说自己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所煎,饮过陆羽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皇帝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他并召到宫中。陆羽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与众不同。


(三)、以茶代酒:根据《三国志》记载,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大臣韦曜酒量不好,孙皓又非常器重他,所以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时,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体现了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内涵。


(四)、陆纳杖侄:东晋时期,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接待谢安的拜访,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接待过于简单,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后,陆纳对侄子的行为愤怒指责不已,并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一典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


(五)、王蒙与水厄: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是权势重臣,他很爱喝茶。家里一旦有客人来,他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前,他们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即要遭遇喝茶的灾难)。这一典故反映出茶在东晋时期尚未形成普遍的风气,同时也说明饮茶风气的形成与权贵的推广有一定关系。


(六)、酪奴:北魏时期的王肃,字恭懿,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后来投奔魏国。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也开始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认为茶的品位不在奶酪之下,意思是茶不能给酪浆做奴隶。但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七)、苦口师: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朝廷显贵云集,筵席丰盛。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八)乾隆御封龙井茶:传说乾隆皇帝出巡江南时路经杭州,来到狮峰山下的胡公庙,老方丈献上了最好的西湖龙井茶,乾隆皇帝被其碧绿的汤色、沁人的芬芳打动,亲自到采茶区观看采制过程。期间,传来皇太后生病的消息,乾隆皇帝情急之下将一把茶芽放入袖中立刻返回京城。乾隆来到太后身边,太后闻到一阵清香,乾隆忙令宫女用自己采来的茶芽泡茶给太后喝,太后饮后神清气爽,病也好了。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封西湖狮峰山下胡庙前的18棵茶树为御茶树。


(九)、状元大红袍:在1385年,即明朝洪武十八年,举人丁显上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生病,腹痛难忍晕倒在地,幸被天心庙永乐禅寺的方丈救下。方丈取出陈年储藏的茶叶泡与他喝,救了他一命。丁显后来高中状元,并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丁显回到武夷山感谢老方丈救命之恩,方丈领他来到武夷山九龙窠,看到峭壁上长着三株茶树,芽叶肥厚、枝叶繁茂。老方丈说去年丁显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树的茶叶治好的。状元要求采制一些献给皇上,皇后饮后茶到病除,皇上大喜,赐予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去武夷山封赏。状元来到九龙窠,命人将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到三棵茶树上以示皇恩。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作大红袍,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历代与茶相关的名篇名句

下一篇:与茶相关的成语与出处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