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1)、生平经历
(1-1)、早年成名: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城内纱縠行的一个文学世家。祖父苏序好读书、喜作诗;父亲苏洵是著名的古文名家;母亲程氏知书识字、深明大义。苏轼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八岁入乡塾读书,后来又跟随眉山道士张易简学习。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随父进京应试,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参加礼部考试,其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受主考官欧阳修赞赏,虽因欧阳修误认此文是弟子曾巩所作而被定为第二名,但在随后的礼部复试中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三月殿试,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名传遍京师。
(1-2)、仕途坎坷:苏轼的仕途充满波折。他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抓捕回京,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驾崩后,苏轼被重新启用,后又因新旧党争,屡次请求外任。元祐九年(1094年),苏轼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
(2)、文学成就:
(2-1)、诗歌方面: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等。其诗风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意境优美。
(2-2)、词方面: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词打破了传统词的婉约风格,题材丰富,包括咏史怀古、悼亡怀人、登临送别、田园风光、咏物等。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气势磅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真挚。
(2-3)、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记叙文、议论文、小品文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3)、书法成就: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其书法作品注重笔墨情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传世墨迹有《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4)、绘画成就:苏轼对绘画也有重要贡献,他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对“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
(5)、人格魅力:苏轼一生风雨飘摇,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享受生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他的这种精神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
南宋时期,宋孝宗时追谥苏轼“文忠”,特赠太师。苏轼的著作集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二)、苏轼与茶有关的作品
(1)、《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中,苏轼在寒食节后,思乡之情涌起,但又自我安慰,以新火烹新茶,展现出一种在无奈中寻求超脱的心境,“诗酒趁年华”也体现了他的豁达。
(2)、《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将佳茗比作佳人,生动地描绘了茶的清新脱俗,诗句优美,想象力丰富,是苏轼茶诗中的经典之作。
(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细雨微风的天气中,苏轼泡上一杯茶,品尝着山间的春盘素菜,感受到了生活的清淡之乐,“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4)、《惠山烹小龙团》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苏轼用“小团月”代指宋代的贡茶团饼,“第二泉”指无锡惠山泉,他独自带着茶饼用惠山泉煮水烹茶,意境优美,体现了他对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5)、《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首词详细记录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了苏轼对茶的痴迷和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充满了生活情趣。
(6)、《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描写了苏轼在夜晚亲自到江边汲水、煎茶的过程,对煎茶的火候、取水的讲究以及茶水的声音等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体现了他对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7)、《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葵花玉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在诗中,苏轼对建茶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展现了他丰富的茶知识。
(8)、《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
“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此诗是苏轼赠茶给包安静先生时所写,语言简洁明了,体现了以茶会友的情谊。
(9)、《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太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苏轼用此诗记录了他与好友怡然和尚的茶事往来,以垂云新茶和大龙团茶为媒介,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情谊和对茶的喜爱。
(三)、苏轼与茶的故事
(1)、神宗赐茶: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次,一位中使从开封而来,对苏轼说,他出京师时皇上把他拉到一个大柜子旁边,打开柜门给了他一包东西,让他赏给苏轼且不能让别人知道。苏轼接过小包,三拜九叩后打开,发现是一斤茶叶。这让苏轼百感交集,两眼湿润,随后还提笔写了一封信让中使向皇上谢恩。可见苏轼在皇帝心中是一位爱茶之人,皇帝对他的喜好也颇为了解。
(2)、品茶题诗:苏轼在杭州时,一日以病告假,泛舟独游西湖,白天访问了上净寺、惠昭寺、小昭庆寺等,黄昏又去孤山拜访惠勤禅师。惠勤禅师用智果寺院内石缝中甘冷的泉水烹煮黄檗茶,苏轼饮后顿感香美,想起卢仝“七碗茶”之说,便连喝七碗,饮后神清目爽,当晚雅兴大发,握管题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饮茶功效的赞美。
(3)、与僮仆的桃符取水之约:苏轼对泡茶之水颇为讲究,他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被苏轼识破。后来苏轼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这样僮仆就无法再偷懒了。这一故事体现了苏轼对水的品质的执着追求,也反映出他对茶的认真态度。
(4)、斗茶趣事: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文人墨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5)、以茶会友:苏轼爱茶,常常以茶待客,写过不少茶帖。比如《啜茶帖》是他于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好友道源的,邀请他来喝茶聊天。他还给海南的朋友赵梦得写茶帖,邀请一起喝茶,称有上好名茶,非请赵梦得会饮不可,否则佳茗会有意见,他也不会独自享用。他还曾邀得意门生姜唐佐喝茶,说有好茶好心情,自然要请知己好友一起分享。
(6)、《叶嘉传》: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茶写“传”的人。在其《全集》中有一篇散文《叶嘉传》,苏轼将茶叶托名为叶嘉,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给了茶很高的评价,足见他对茶的喜爱和推崇。
(7)、种茶东坡: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期间,开发了一块荒地,自耕自食,名为“东坡”。“东坡”之上不仅种粮,也种茶。他曾仔细研究种茶之道,在《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连日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可见他对茶树的生长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与苏轼有关的建筑与场馆
(1)、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这里红墙黛瓦,祠内存有苏轼手迹刻石、上万件三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苏家的文化底蕴和家风传承,是了解苏轼成长环境和文学世家的重要场所。
(2)、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该馆于1988年12月28日建成,2004年重整开放。馆区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展示了苏东坡的生平介绍、在杭的政绩以及文学艺术成就等,还陈列着他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等。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为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事政绩和数百首精妙绝伦的西湖诗词。
(3)、超然台:位于山东诸城。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年)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建造了超然台,并在此台上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人缅怀苏轼,元明清时曾多次重修超然台。
(4)、合江楼:旧址位于广东惠州桥西街道东新桥头文笔塔西面,原楼已不存,2006年迁址重建。苏轼曾两度寓居于合江楼,并留下了相关诗作。
(5)、苏公祠:在山东蓬莱阁上。苏轼曾在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过五天的知府,虽然时间很短,但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地百姓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苏公祠以纪念他。
(五)、与苏轼有关的纪念活动
(1)、“寿苏会”:这是纪念苏东坡诞辰的传统活动,自宋代起,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诞辰日举行。各地的“寿苏会”形式丰富多样,比如2024年1月29日(农历腊月十九),儋州市的“寿苏会”在东坡书院举行,通过祭拜、文艺表演等形式,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宋人精神美学,纪念大文豪东坡先生,活动包括向东坡先生坐像献花、敬茶、诵读寿苏赋追怀东坡居儋功业,还有诗词朗诵、舞蹈表演、古琴演奏、书法展示等。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也会举行“寿苏会”,2024年的活动还举行了唐宋八大家纪念地(馆)联盟成立仪式。在黄冈,也有“黄州寿苏会”,人们会以歌、咏、书、画的形式为东坡先生祝寿。
(2)、文化研讨活动:一些地方会举办苏轼文化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对苏轼的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例如,在苏轼曾为官或留下重要文化遗产的地区,会定期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议,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苏轼的文化价值。
(3)、诗词朗诵会:以苏轼的诗词为主题,举办朗诵会。参与者通过朗诵苏轼的经典诗词作品,感受其文学魅力和精神内涵。这类活动通常会在学校、图书馆、文化场馆等场所举行,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学生参与。
(4)、书法展览:苏轼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一些地方会举办与苏轼书法相关的展览。展览中会展示苏轼的书法真迹(若有条件)、临摹作品或与苏轼书法风格相关的书法作品,让观众欣赏和学习苏轼的书法艺术。例如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曾举办“寿苏会”,活动中会对书法所在《苏轼书法全集》编撰工作中购藏的部分苏轼书迹、相关古籍以及书法所师生所写的与东坡相关的书法作品进行品鉴。
(5)、纪念仪式:在苏轼逝世的纪念日或与他相关的重要历史节点,会在一些与他有渊源的地方举行纪念仪式。比如2022年8月25日上午,郏县县委、县政府在郏县三苏园景区广场举行了纪念苏东坡逝世921年暨“守护苏东坡”云村民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