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一)、朱熹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1)、生平经历
(1-1)、早年求学:朱熹出生于儒学世家,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他自幼便展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勤奋。18岁时考中贡生,19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1-2)、为官生涯:朱熹为官清正,曾在多地任职。如在同安任主簿时,他以“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方法管理县事,还整顿县学,主张减免苛捐杂税。后来又任南康知军、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但他在朝时间较短,多次因直言进谏、主张抗金等观点与朝廷主流不合而遭排斥,仕途坎坷。
(1-3)、晚年遭遇:朱熹晚年卷入政治斗争,遭到一些人的诋毁和攻击。他的学说也曾被视为“伪学”,受到打压,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念。
(2)、学术思想: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学体系,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理、气两种因素构成,理是精神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构成气质之性,气质知性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浑浊不善则为人欲。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3)、教育理念
(3-1)、教育作用:主张明人伦,即通过教育变化气质,发挥人的善性,去除恶性。他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贤人之性、中人之性,认为不同的人性通过教育可以达到不同的境界。
(3-2)、教育内容: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入学年龄为8岁,教育目的是培养圣贤坯璞,教育内容以学事为主,即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入学年龄为15岁,教育目的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教育内容以明理为主,即明白事物的道理。
(3-3)、教育方法:提出朱子读书法,包括虚心涵泳、居敬持志、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要点。
(4)、主要著作:朱熹著述颇丰,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其代表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启蒙》《诗集传》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历史影响
(5-1)、学术方面: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一代大儒。
(5-2)、教育方面: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3)、文化传承: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儒家思想在南宋以后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二)、朱熹与茶有关的作品
(1)、《茶坂》
“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诗中描述了朱熹携着茶篓到北岭西边的茶园采摘茶芽,以供茗饮。喝了茶之后,夜晚精神振奋,不再需要睡觉,体现了茶的提神功效,也反映出朱熹将种茶、采茶作为著述、讲学之余的一种生活调节。
(2)、《春谷》(又名《咏武夷茶》)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芽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此诗是朱熹在武夷精舍落成后,于景色秀丽的五曲溪边授徒讲学、著书品茶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武夷山如仙境般的美景以及茶园的景象,还表达了品茶后的清新感受,体现了朱熹对武夷茶的喜爱和对茶的深刻理解。
(3)、《茶灶》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这首诗是朱熹为武夷精舍门前溪水中的茶灶石所写。诗中营造出了一种神秘、优美的意境,仿佛仙人在此煎茶品茗后留下了石灶,茶烟袅袅,让人浮想联翩,也体现了朱熹对茶的热爱以及对茶事的雅趣追求。
(4)、《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
这也是朱熹的一首茶诗,但关于此诗的具体内容流传信息相对较少。从诗题可以看出,是朱熹夜晚得到岳后庵僧家园中茶树新芽后有所感悟而作,可能涉及对新茶的品鉴和感受等方面的表达。
(5)、《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
这组诗与朱熹用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的行为有关,可能在诗中会提及对茶与佛教、对故人的追思等方面的内容,但具体诗句的详细解读因缺乏更多背景信息相对较难深入。
朱熹不仅爱茶、嗜茶,还将茶与自己的学术思想、生活感悟相结合,通过茶诗表达出对人生、对学问的思考。这些茶诗也成为了研究朱熹思想和宋代茶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朱熹与茶的故事
(1)、家传渊源
朱熹的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给朱熹留下丰厚的遗产,但教会了他饮茶。所以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有趣的是,朱熹出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时,家人就曾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这种特殊的经历,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与茶的不解之缘。
(2)、以茶喻理
朱熹常以茶喻理,来解说深奥的儒家学问。他曾说:“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便是二。”在南宋时期,茶中掺进香料等调味品是很时髦的做法,比如北苑贡茶“龙团凤饼”就掺了上等香料,但朱熹认为纯粹的茶才是上品。这看似只是对茶的品鉴,实则反映了他对“诚”与“伪”、“一”与“二”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他追求纯粹、真实的思想理念。
(3)、茶园劳作与《茶坂》创作
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之余,将种茶、采茶当作生活的一种调节。他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并乐在其中,还创作了《茶坂》一诗:“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诗中描述了他带着竹篓到北岭西边的茶园采摘茶芽,以供茗饮,喝了茶之后精神振奋,不再需要睡觉,体现了武夷岩茶的提神功效,也反映出他对茶的喜爱以及茶园劳作带给他的乐趣。
(4)、茶中悟学
朱熹借品茶来寓求学之道,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他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他认为学习过程如同品茶,要先经历一番苦读,而后才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甘甜,这与茶的先苦后甘是一个道理。并且他认为“理”是自然界严实的规律,是社会人际关系严格的礼仪,“理”是“和”的前提,只有循理、“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境界。这种将茶理与学问、道德相联系的思考,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
(5)、茶灶石上的雅事
朱熹与众弟子曾登临灶石煮茶品茗、纵论天地,这一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山水之间,以茶为伴,探讨学问、交流思想,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精神。
(6)、以茶待客与《葱汤麦饭》
朱熹一次去女儿家,女婿外出,女儿端出亲自制作的手工茶侍奉,他品着茶感到心里舒适。到了正午,女儿端出麦饭葱汤请他就餐,他吃得津津有味,之后还挥毫写下:“葱汤麦饭俩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女儿所奉茶饭的满意,也展现了他安贫乐道、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态度。
(四)、与朱熹有关的建筑与场馆
(1)、武夷精舍
(1-1)、位置: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
(1-2)、历史:初建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是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朱熹去世后,其子朱在、孙朱鉴曾加以扩建,此后历经多次重修、扩建与损毁。2003年,武夷山政府重建“武夷精舍”,同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1-3)、作用:是朱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之地。在这里,朱熹写成了《易学启蒙》《小学》《孝经刊误》等一系列著作,还修订完成并刊刻了《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朱子文化集大成的理学体系的成熟。
(1-4)、布局:总体分为“序言”“朱熹一生、不同凡响”“人文武夷、道南理窟”“洙泗心源、理学传承”“教学相长、相观而善”“书院遗址”等6个部分。重建的武夷精舍规模布局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武夷精舍图”,一盈三进,前为序厅,后为讲堂,左为展厅,右为书室,中立书院学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积879平方米。
(2)、龟山阁
(2-1)、位置: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
(2-2)、历史:初名杨厝阁,始建于南宋年间,历代屡有修缮。因阁中主祀的杨时(号龟山先生),故又名龟山阁。南宋庆元年间,朱熹曾到龟山阁讲学,并写下题匾“鸢飞鱼跃”(该匾于“文革”期间被窃,后人依据记忆临摹了一块新匾)。龟山阁198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经过修缮后重现昔日风采。
(2-3)、建筑特点:为双层全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前后四进,穿斗式回廊木构,重檐歇山顶,二进前后竖六柱环护四周,设有临水美人靠,门窗、大梁雕刻工艺精致,三叠檐转角衔接,呈折扇骨旋朝上开翘,富有特色。
(3)、罗溪朱子祠
(3-1)、位置:地处马尾琅岐岛下岐罗溪之畔。
(3-2)、历史:始建于明代,祠内有六块清嘉庆年间重建朱子祠碑记。朱熹曾在琅岐岛上讲学,后人在此处建朱子祠,并作为书院。2021年完成修缮,将用于展陈朱熹生平、理学思想及其对琅岐的影响等内容,还将开展研学活动以发扬朱子文化。
(4)、汀州试院朱子祠
(4-1)、位置:位于闽西的汀州试院后进东边。
(4-2)、历史:明代在试院内官厅(朱子讲学处)加以重修并刻碑记其事,清代道光年间在试院官厅后辟地建朱子祠,以祀朱熹,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纪念南宋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场所,也是闽西八邑科举的场所之一。
(5)、考亭书院
(5-1)、位置: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村。
(5-2)、历史:是朱熹晚年居住、讲学之地。宋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宋理宗时,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此后该书院声名远扬。历经多次兴废,如今经过修复与重建,成为人们了解朱熹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场所。
(五)、与朱熹有关的纪念活动
(1)、尤溪朱子祭祀大典:尤溪县是朱熹的诞生地,这里的纪念朱熹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当时县令李修捐资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以纪念朱家父子。之后每年春秋及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尤溪县民众都在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文公祠举行祭祀大典。现在祭典已从明弘治四年(1491年)开始的“三祭”简化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的一祭。该祭祀活动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2011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南平朱子祭祀大典:南平市是朱熹长期生活、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的地方。例如在2020年10月18日,在福建南平市建阳区考亭书院举行了朱子祭祀大典活动,各地嘉宾、专家及全国各地朱子文化团体、朱氏委员会、朱子后裔代表等参加活动。
(3)、纪念朱熹首仕泉州活动:2023年10月29日上午,纪念朱熹首仕泉州870周年暨朱子学的现代价值座谈会在黎明职业大学宝觉书院举行。专家、学者、文史工作者、论文作者等相聚在朱熹曾开坛讲学过的地方,研讨朱子学的现代价值,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4)、新安文化学术研讨会:2020年10月18日,由浙江省儒学学会、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淳安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浙学与闽学:纪念朱熹诞辰890周年大会暨新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淳安姜家镇瀛山书院举行。上午举行会议开幕式及祭祀典礼,下午举办朱熹与新安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朱子文化与新安文化展开深入讨论。
(5)、武夷山五夫镇纪念活动:2021年10月18日至19日,第十三届海峡论坛・纪念朱子诞辰891周年系列活动在武夷山五夫镇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祭祀大典、朱子文化园集成殿封顶仪式、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展馆开馆仪式、“茶颂朱子”活动、古街采风、紫阳楼开馆仪式、武夷会讲等。
(6)、婺源纪念朱熹诞辰书画笔会:婺源是朱子故里,2022年10月15日,为纪念朱熹诞辰886周年,婺源熹园景区特邀婺源书法协会、婺源国画协会、婺源油画协会等知名人士举行书画笔会,通过书画艺术创作形成纪念朱熹诞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