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农
(一)、吴觉农简介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丰惠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1)、教育背景与早期经历
1916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1919年至1922年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从事茶叶研究。
在日本留学期间,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准》等文,引起重视,还常收集有关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茶业资料,以驳斥当时西方对茶树原产地的错误认知。
(2)、职业生涯与贡献
(2-1)、回国初期:回国后曾任上海市园林场场长,浙江省政府合作事业室主任及上海劳动大学教授等职。
(2-2)、茶叶检验与改良:1931年起就任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监理处处长,首创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并在浙、皖、赣等产茶省成立茶叶试验场和改良场,从栽培、采摘、制造、贮藏等方面入手提高茶叶质量。
(2-3)、考察与规划:1934年到1935年,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和苏联考察,回国后写出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多项报告和建议。
(2-4)、抗战时期贡献:负责政府贸易委员会的茶叶产销工作,在上海沦陷后,开拓茶叶对外贸易,与苏联签订易货协定,在香港设立富华公司,在内地实行全国茶叶的统购统销,恢复茶区生产,使华茶外销跃居出口商品第一位,支援了抗战经济。
(2-5)、教育与科研:20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复旦大学农学院设立第一个高等学校茶叶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选址福建武夷山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集中专家研究茶叶的栽培、制造和贸易等课题。
(2-6)、新中国时期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参与共同纲领的制订,参加开国大典。担任首任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还会同有关同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中国茶业出口公司,兼任总经理,积极推动新中国茶叶事业发展。
(3)、著作与思想
著译甚丰,内容广泛,如《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其七十年来有关茶叶的论著,丰富了祖国茶叶历史文库。
其茶学思想强调茶叶专业人才培育、科学种茶制茶、提升茶叶品质、发展茶叶经济等,对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983年他还提出外销红、绿茶出口免税等战略性意见。
(二)、吴觉农与茶有关的作品
(1)、《茶经述评》:吴觉农晚年主编的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该书以严谨的注释、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界所推崇和赞誉,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中国茶学的新发展,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吴觉农选集》:1987年出版,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学会牵头,集中了老一代的茶叶专家,编选了以茶叶论文为主体的选集,涵盖了吴觉农在茶叶领域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3)、《茶树原产地考》:吴觉农在日本留学期间撰写的长文,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有力地驳斥了当时西方对茶树原产地的错误认知,为维护中国作为茶树原产地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也为中国茶叶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中国茶业改革方准》:同样是其留学期间的作品,该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茶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对推动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吴觉农到多个国家考察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后,撰写了这些报告和建议。为当时中国茶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6)、《关于发展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等地红碎茶生产的前景》:1978年发表,吴觉农在研究世界茶市后,主张大力发展红碎茶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并提出在南方建立生产基地等建议,对中国茶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创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吴觉农与茶的故事
(1)、留学期间为茶正名:吴觉农青年时代就读于浙江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后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发现很多茶学著作存在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如声称“茶的原产地为英国而非中国”“茶的自生地在东印度”等,他痛心疾首,深切意识到国家衰败所带来的文化掠夺,于是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有力地驳斥了西方的谬论,明确指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维护了中国在茶文化和茶叶历史中的正统地位。
(2)、开创茶叶检验与改良先河:回国后,吴觉农自1931年起就任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监理处处长。他深知茶叶品质对于中国茶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首创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并在浙江、安徽、江西等产茶省成立茶叶试验场和改良场,从栽培、采摘、制造、贮藏等方面入手,采取科学办法全面提高茶叶质量,改变因循守旧的手工生产方式,力求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考察各国为华茶寻出路: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吴觉农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多个国家考察。他深入了解各国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的动态,回国后撰写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多项报告和建议,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也为后来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策略制定奠定了基础。
(4)、抗战时期助力茶业发展: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后,中国茶叶出口面临巨大困境。吴觉农负责政府贸易委员会的茶叶产销工作,他积极开拓茶叶对外贸易,尤其是对苏易货贸易。他代表贸易委员会与苏联商务代表在武汉谈判,签订易货协定,随后在香港设立富华公司,在内地实行全国茶叶的统购统销。他亲自到各省联系,组织茶叶生产、收购、加工、运输等工作,不仅消除了过去洋行买办、洋庄茶栈的垄断和地主豪绅、商业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还恢复了已萎缩的茶区生产,使华茶外销跃居出口商品第一位,为抗战时期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5)、推动茶叶教育与科研:吴觉农十分重视茶叶专业人才的培育和科研工作。20世纪40年代初,他在重庆复旦大学农学院设立了第一个高等学校茶叶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并邀请了一批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授课。之后,他又选址福建武夷山,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专家、教授和有实际经验的茶叶从业人员,系统研究茶叶的栽培、制造和贸易等课题,为中国茶叶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也取得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6)、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吴觉农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参与共同纲领的制订,参加开国大典,并担任首任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他会同有关同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中国茶业出口公司,兼任总经理。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他迅速同苏联等国签订茶叶贸易合同,加紧组织茶叶的收购加工,履行易货偿债,同时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的贸易,推销积存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筹建各种类型的制茶厂,并联系各省积极建立和扩大茶叶教学与科研机构,为新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7)、晚年关注茶产业发展:即使到了晚年,吴觉农依然心系中国茶产业。1978年,他亲自到云南、广西、海南等茶区做调研,建议这些地区发展红碎茶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他还提出外销红、绿茶出口免税等战略性意见,统筹外销茶产制运销一条龙等,这些建议有的被有关部门采纳实施,对推动中国茶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与吴觉农有关的建筑场馆
(1)、吴觉农茶文化交流中心:位于浙江省上虞区丰惠镇的丰惠老街,其前身为吴觉农纪念室。这里利用西大街老建筑氛围,进行了室内外环境的合理改造布局。室内搭建了展示学习和交流品尝茶的空间,能帮助游客了解吴觉农的生平以及他在各阶段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功殊华茶、誉追陆羽”的当代茶圣生平风姿;室外沿河区域还设置了品茶区、饮茶长廊,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打造了一个集学习、互动、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2)、吴觉农纪念馆:坐落在上海的百佛园中,于2005年正式开放。馆内收藏了吴觉农的珍贵照片资料以及文稿、书籍等实物类材料,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吴觉农的光辉一生。
(3)、上海三德里A19号:曾是中华农学会会址,也是吴觉农的住所,位于宝山路、鸿兴路路口,建造于1917年。不过该住所于“一二八”事变中被毁于日军炮火。
(五)、与吴觉农有关的纪念活动
(1)、诞辰纪念活动:2023年4月11日,上虞区举行纪念吴觉农诞辰126周年系列活动,吴觉农先生的儿媳张素娟女士等前往吴觉农先生墓前祭扫,随后在吴觉农纪念室参观并捐赠书籍资料,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座谈会,共同缅怀吴觉农先生,为传承弘扬其茶人精神、茶学思想,推动上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从教纪念活动:2022年11月28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纪念吴觉农从教100周年系列活动,开放了吴觉农先生生平事迹线上展厅,并举行首场在线学术讲座,后续还计划举办纪念吴觉农先生及中国茶文化系列讲座、徽派茶艺表演及徽茶文化主题展等活动,旨在继承吴觉农先生的精神及遗志,传续学院茶学教育光辉历史,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3)、逝世周年纪念活动:每年4月14日,上海百佛园的吴觉农纪念馆会开展吴觉农诞辰纪念活动,吴觉农次子吴甲选及其妻子张素娟等会前往参加祭拜活动,并为“全民饮茶日”及“全民饮茶周”举行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