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本站域名(chayi.top)转让,电话/微信:13052190891

卢仝

2024-11-18 08:59分类: 茶人物 阅读:

 

(一)纪念卢仝

卢仝,生活在唐朝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才情和不羁的性格,在文学的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自然之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山水田园仿佛有了生命,与读者的心灵相互呼应。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川的壮丽、河流的奔腾、花草的娇艳,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卷之中。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段对饮茶感受的精彩描述,不仅展现了他对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更将饮茶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境界。他让我们看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卢仝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执着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不愿随波逐流,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卢仝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诗歌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如同夜空中的明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读一读卢仝的诗,品味那一份宁静与美好。让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永远铭记卢仝,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坚守自我。

 

(二)、卢仝简介

卢仝(约795年-83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七碗茶歌》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历代关于茶的诗词赋曲中格外耀眼,还远涉重洋,影响到了日本的茶道。他也因此被尊称为“茶仙”,与“茶圣”陆羽一起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象征。

1)、身世背景: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是“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出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

2)、生活经历:

早年隐居:卢仝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专心研习经史,不愿进入仕途。后来卜居洛阳,家中贫困,只有破屋数间,生活艰难,靠邻僧送米度日。

拒任官职:朝廷曾两度想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但他均不接受。他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甘露之变牵连而死:公元835年,长安发生“甘露之变”,这是一场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卢仝恰巧与宰相王涯的几位幕僚在相府的书馆中吃饭,于是留宿在此,结果被吏卒秘密抓捕。卢仝仓促间不能自辩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被牵连诛杀。行刑时,因为卢仝没有头发,太监就在他的脑后订个钉子。他生前生个儿子取名“添丁”,这一巧合也被后人认为是中了预示吉凶的谶语。

3)、诗歌风格与成就:

3-1)、诗风独特:卢仝的诗风奇诡险怪,被称为“卢仝体”。其诗作风格近似散文,语言较为质朴,但充满想象力和表现力,读者初读可能觉得难解,但仔细品味便能领悟其中的深意。

3-2)、代表诗作: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最为著名,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将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表现得淋漓尽致,与陆羽的《茶经》齐名。

4)、后世影响:

4-1)、国内影响:卢仝的诗歌在后世受到了一定的推崇,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存在。

4-2)、国际影响: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总的来说,卢仝是唐代一位极具个性和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和对茶文化的贡献都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三)、卢仝与茶有关的作品

卢仝与茶有关的最著名作品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是一首著名的咏茶七言古诗,人们也常将其中一部分称为《七碗茶歌》。全诗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友人孟谏议寄新茶的事情,包括送茶的场景、茶叶的珍贵以及采摘制作的不易等。后半部分则着重写了品茶的感受,从一碗到七碗,层层递进,生动地展现了饮茶带来的美妙体验和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相传卢仝还著有《茶谱》,但也有观点认为该书可能并非卢仝所著。不过目前关于《茶谱》的具体内容和确切作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四)、卢仝与茶的故事

卢仝与茶的故事主要围绕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展开。

1)、家境贫寒却爱茶成痴:卢仝出生于河南济源,年少时便才华出众,但他不愿进入仕途,选择隐居。他家境贫困,一家十几口人挤在几间破屋里,靠邻僧送米度日。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依然对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可谓爱茶成癖、嗜茶如命。

2)、与友人共寻茶趣:卢仝的好友韩愈见他生活困苦,曾劝他去洛阳谋个一官半职,但被卢仝拒绝。后来,韩愈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竹叶泡茶试饮,一开始泡出的茶又苦又涩,但用桃花泉的水烹煮后,茶变得甘苦并济、别有滋味。此后,他们便邀请其他朋友一起来桃花泉煮茶作赋。

3)、创作《七碗茶歌》:卢仝的另一位朋友孟简送给他一些特别好的茶,卢仝欣喜之下,创作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描述了友人送茶的事情以及茶叶的珍贵,更着重写了品茶的感受。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将饮茶的不同境界生动地展现出来,把品茗过程升华为对宇宙生命的深层感悟。

 

(五)、与卢仝有关的建筑与场馆

1)、济源思礼镇的卢仝学校: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2022年9月28日,河南鼎泰-济源思礼射击运动学校在思礼镇卢仝学校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2)、玉川古寨:位于洛阳诸葛镇西山张村。这里最早叫玉川寨,据记载唐代时卢仝在此建卢氏庄园,自号“玉川子”。该村落于2017年开始保护性开发,传统建筑得以有效保护。

3)、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内的卢仝草堂:位于江苏宜兴阳羡风景区内。这里与贡茶坊及周边碧绿茶洲比邻而筑,其中的卢仝草堂仿造唐代质朴的草堂建筑,古朴、大方。

4)、中华愚公清廉家风馆:位于济源示范区沁园街道。馆内展示了部分古代先贤的家风家教故事,卢仝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作为济源的历史文化名人,其相关内容可能在馆内有所体现。

 

(六)、与卢仝有关的纪念活动

1)、卢仝煎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源市曾在学校的卢仝煎茶技艺大师工作室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卢仝煎茶技艺传承人弟子展示煎茶技艺,参与者能感受传统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该活动由济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卢仝煎茶技艺,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学校组织的卢仝文化研学活动:济源市北海马寨小学曾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卢仝文化园,传承卢仝茶文化”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们前往卢仝茶园采茶,参观茶叶生产车间了解制茶过程,在卢仝文化苑认识六大茶类、领悟卢仝茶文化,并在卢仝雕像前齐诵《七碗茶歌》;济源北海中学也举行过“体验卢仝文化,感受劳动快乐”的研学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卢仝茶园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等,感受卢仝文化的独特魅力。

3)、“游清风旅游线路,品廉洁文化内涵”活动:济源示范区纪工委监察工委曾组织女纪检监察干部开展“游清风旅游线路,品廉洁文化内涵”的“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活动中,大家前往“茶仙”卢仝故里思礼镇,在省级茶文化研学实践基地“那些年小镇”学茶艺、品茶韵,感悟茶仙卢仝七碗茶歌的神韵。

4)、中秋茶会活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曾在卢仝煎茶技艺大师工作室举行“我们的节日・中秋”——月满中秋寻岩韵文化主题茶会活动。该活动以传播中秋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岩茶为载体,让人们学习茶的文化、领略茶的韵味。

5)、茶非遗主题展:济源卢仝煎茶技艺曾应邀参加“茶和天下,品味中原——河南・茶非遗主题展”。活动现场展示了济源民间的“药茶煎煮法”和“唐代煎茶法”,让更多人了解卢仝煎茶技艺以及背后的文化。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白居易

下一篇:欧阳修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