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树的栽培历史
我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与早期利用阶段(远古至先秦)
传说早在5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叶,并开始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这一时期人们对茶叶最原始的利用方法主要是药用,认为其具有解毒等功效。《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体字)而解之”的记载,这是关于茶叶药用的早期记录。
到了西周、东周时期,约3000年前,开始有人工栽培茶树的迹象,不过当时茶叶主要是当作菜食。成书于秦汉时代的《晏子春秋》记载晏婴在齐国为相时,饮食中就有茶,说明茶在当时是一种佐餐的食物,也被称为“苦菜”。人们把茶树的鲜叶采回来,经过清洗,放到鼎里煮熟,然后连汤带叶一起食用。
(2)、初步发展阶段(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统一六国后,茶叶种植从巴蜀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秦人将茶叶传播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陕西、河南一带,使得陕西的南部和河南的南部开始普遍种植茶树,成为我国最古老的茶树种植区域之一。
西汉时期,在湖南设置荼陵县(现在的茶陵县),《汉书・地理志》有“荼陵者,所谓陵谷生荼茗焉”的记载,说明当时茶叶的种植已经开始向湖南及周边的江西、广东一带发展。
东汉时期,关于茶叶种植的记载增多,《桐君录》记述东汉有多个产茶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产渐多,茶叶商品化,人们开始注重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上等茶成为当时的贡品。并且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也为茶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坐禅,僧人常饮茶以养神,有些名茶就是佛教和道教圣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等。
(3)、兴盛阶段(隋唐至宋元)
唐代是茶叶生产的兴盛期,饮茶普及,茶叶产地遍布全国多个地区。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有八大茶区,产茶地区达43州,而按照现有文献资料推算,实际上有101个州郡种植茶树,主要包括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贵州、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份,另外还包括云南省。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陆羽写成的专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成为茶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对茶树性状、生态条件、品种资源、繁殖方法、采摘标准等技术要求均有较明确概念或提出最初尝试。
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东溪试茶录》对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提出科学分类方法与标准,《北苑别录》提出茶园“开畲”深耕技术。福建开始在茶园间种桐、橘、梅、松等植物。南宋产茶有66州。
元代全国茶叶产量已达10万吨,茶叶的加工技术也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4)、成熟与普及阶段(明清)
明朝时期,郑和将茶籽带入台湾,开辟了我国的台湾茶区。茶叶种植向北边发展,开拓了山东莱阳等茶叶种植区域。至此我国的主要茶叶种植区基本形成,与现代的茶叶种植区域差别不大。
清朝将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海南岛地区,形成了东到台湾岛、南到海南岛、西到云南澜沧江、北到黄河流域的茶叶种植格局。在清朝茶叶种植最鼎盛的阶段,全国种茶州数达到144个,种植面积达到40万公顷以上,茶叶年产量达到22.5万吨,其中有一半以上出口海外。
(5)、近现代的起伏与恢复发展(近现代)
近代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战争等原因,中国茶业受到掠夺、摧残,茶叶产量降到最低点。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垦复荒芜茶园、改造丛式老茶园、建立条栽密植专业茶园。70年代起,在单、双行条植基础上进行矮化密植速成高产栽培试验,对低产茶园采取改树、改土、改园等措施,开展综合丰产配套栽培模式试验。90年代初,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优两高”茶叶配套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