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茶(乌龙茶)的起源与发展
(一)、北苑茶起源说: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在唐末已产茶,制成“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以后改造小团茶。当时的采制工艺是要采得一筐鲜叶需经过一天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成为紫色或褐色,实质已属于半发酵,是乌龙茶的前身。
(二)、武夷山起源说:有观点认为乌龙茶工艺起源于武夷山。早在唐代就有关于武夷山“晚甘候”的记载,元代在武夷山四曲皇家御茶园制“石乳”,明代由散茶及松罗茶工艺演化,逐步完善了做青手法,形成完整工艺。
(三)、安溪起源说:据安溪县茶史迹调查,该县两份族谱证实中国乌龙茶技艺于明正统年间发明,起源于福建安溪县。相传明成化年间,安溪村民苏良因追山獐忘记制茶,次日炒制放置一夜的鲜叶,发现滋味格外清香浓厚,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一整套“半发酵”制茶技艺,并传授给乡亲,人们为纪念他将依其法所制的茶称为“乌龙茶”。
(四)、宋代:北苑茶作为当时著名的贡茶,其制作工艺为乌龙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虽当时并无乌龙茶之名,但北苑茶的部分红变工艺已具备乌龙茶半发酵的特征。
(五)、元代:武夷山设立“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武夷茶逐渐兴起,其制作工艺在传承北苑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六)、明代:洪武二十四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的加工工艺进一步改变,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同时,据安溪县的族谱记载,明正统年间乌龙茶技艺在安溪被发明,至明成化年间苏良对其进行了完善和推广。
(七)、清代:清雍正年间,安溪人创制的青茶传入闽北和台湾。咸丰年间,台湾开始制造乌龙茶并试销美国,后因美国禁令简化制法,精制包装后远销南洋各地。这一时期,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品种不断丰富和完善,如凤凰单丛等广东乌龙茶品种也逐渐形成。
(八)、近现代: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茶叶界泛称乌龙茶为侨销茶。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有少量试制乌龙茶。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乌龙茶认识的加深,乌龙茶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九)、当代:乌龙茶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品质更加稳定,品种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福建、广东、台湾产区外,其他地区也有引种和生产。同时,乌龙茶的深加工产品如茶饮料、茶食品等也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展了乌龙茶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