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揉捻
(1)、揉捻的目的
(1-1)、塑造外形:通过揉捻使叶片卷曲或成条,改变茶叶的外观形状。不同的绿茶品种有不同的外形要求,如眉形绿茶(如寿眉)需要将叶片揉捻成细长的眉状;螺形绿茶(如碧螺春)则要把叶片揉捻卷曲成螺形。这不仅使茶叶更具美感,也便于包装、运输和储存。
(1-2)、破坏叶组织:揉捻会破坏茶叶的细胞组织,使茶汁渗出并附着在茶叶表面。这样在冲泡时,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等能更快、更充分地溶出,从而增强茶叶的滋味和香气。
(2)、揉捻的方式
(2-1)、冷揉:是指杀青后,将茶叶摊凉后再进行揉捻。这种方式适合于嫩叶,因为嫩叶中的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韧性较好。在冷揉过程中,茶叶不容易破碎,能较好地保持叶片的完整性。例如,在制作一些高档的绿茶品种,如黄山毛峰的部分高端产品,采用冷揉方式,能使茶叶外形美观,色泽黄绿明亮。
(2-1)、热揉:是在杀青后不经摊凉,直接进行揉捻。热揉主要适用于老叶。老叶的纤维素含量高,质地较硬,直接趁热揉捻可以利用叶片的余热,使纤维素软化,便于揉捻成条,减少碎末的产生。比如制作一些中低档绿茶或者大叶种绿茶时,热揉可以有效地处理老叶。
(3)、揉捻手法
(3-1)、手工揉捻手法
轻压慢揉:对于细嫩的茶叶,一般采用轻压慢揉的手法。用双手握住茶叶,轻轻施加压力并缓慢地转动,使茶叶逐渐卷曲成条。例如在揉捻龙井茶叶时,手工轻压慢揉可以使茶叶外形扁平光滑。
重压快揉:针对较老的茶叶或需要制作成紧结外形的茶叶,会采用重压快揉的手法。例如制作紧压绿茶时,通过较重的压力和较快的揉捻速度,使茶叶紧密结合,形成紧实的外形。不过这种手法要注意避免茶叶破碎。
(3-2)、机械揉捻设备和操作要点
揉捻机类型:常见的有盘式揉捻机和揉捻罐。盘式揉捻机是通过揉盘的旋转带动茶叶在揉桶内滚动,实现揉捻;揉捻罐则是将茶叶放入密封的罐体内,通过罐体的旋转和内部的压力装置进行揉捻。
操作要点:在使用揉捻机时,要根据茶叶的品种、老嫩程度和数量来调整揉捻的时间、压力和转速。一般来说,嫩叶的揉捻时间较短,压力较小,转速适中;老叶则相反。例如,在揉捻一芽一叶的绿茶时,揉捻时间可能控制在15-20分钟,压力设置为较轻档,转速在40-50转/分钟。
(4)、揉捻程度外形判断
(4-1)、适度揉捻:茶叶外形卷曲或成条自然美观,条索紧结程度符合该品种绿茶的要求。例如,对于碧螺春,适度揉捻后的茶叶应呈卷曲的螺形,白毫尽显;对于条形绿茶,茶叶应呈细长的条状,粗细均匀。
(4-2)、揉捻不足:茶叶外形松散,不成形或成型不好。如叶片只是稍微有些弯曲,没有形成明显的条索或形状,这样在冲泡时茶叶容易散开,影响美观和口感。
(4-3)、揉捻过度:茶叶条索过于紧结,甚至出现破碎现象。破碎的茶叶在冲泡时会使茶汤浑浊,而且茶叶的完整性被破坏,可能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的正常释放。
(5)、揉捻程度内质判断
(5-1)、适度揉捻:茶汁渗出适量,用手触摸茶叶,能感觉到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茶汁。这样在冲泡时,茶叶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出,滋味浓郁,香气高长。
(5-2)、揉捻不足:茶汁渗出较少,茶叶表面比较干燥。冲泡后,滋味较淡,香气也不够浓郁,因为有效成分没有充分释放。
(5-3)、揉捻过度:茶汁渗出过多,可能会导致茶叶表面过于黏腻。这种情况下,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而且冲泡时茶汤可能会过于浓郁、苦涩,影响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