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闷黄
闷黄这是黄茶制作的关键工序,也是黄茶区别于绿茶的重要特征。
(1)、闷黄原理
闷黄是黄茶制作特有的工序,主要是利用湿热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非酶促的自动氧化。在湿热条件下,叶绿素被破坏,茶多酚等物质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反应。例如,叶绿素在闷黄过程中大量减少,使得茶叶的绿色逐渐褪去,从而形成黄茶“黄汤黄叶”的典型品质特征。同时,这些化学变化也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使其产生独特的风味。
(2)、闷黄环境条件
(2-1)、温度:闷黄过程中的温度一般控制在50-70℃之间。不同的黄茶品种和制作工艺,对温度的要求有所差异。较低的温度下,闷黄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形成细腻、柔和的品质;而较高的温度可以加快闷黄速度,但可能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的细腻程度。例如,君山银针在闷黄时温度相对较低,有助于展现其优雅、清新的品质。
(2-2)、湿度:湿度是闷黄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要求环境湿度在80%-90%左右,高湿度环境能够保证茶叶在闷黄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进行化学反应。如果湿度不够,茶叶容易干燥,无法充分闷黄,导致黄变不明显;而湿度过高,可能会引起茶叶发霉等问题。
(3)、闷黄方式及时间
(3-1)、杀青后闷黄: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如沩山白毛尖、广东大叶青、温州黄汤等采用这种方式。在杀青后,将茶叶堆积起来进行闷黄。以沩山白毛尖为例,杀青后茶叶趁热堆积,高度一般在30-40厘米左右,然后用湿布等覆盖,保持湿度,闷黄时间大约在6-8小时。
(3-2)、毛火后闷黄:霍山黄芽、黄大茶等是在毛火后进行闷黄。茶叶经过毛火干燥,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闷黄。例如霍山黄芽,在毛火后,茶叶趁热装入容器中,密封闷黄,时间约为4-6小时。
(3-3)、闷炒交替进行:蒙顶黄芽采用三闷三炒的方式。在炒制过程中,交替进行闷黄和炒制,每次闷黄和炒制的时间根据具体工艺和茶叶状态有所不同,这样的方式可以精细地控制茶叶的黄变程度和品质。
(3-4)、烘闷结合:君山银针采用二烘二闷的方式。先进行初烘,然后闷黄,接着再烘再闷。这种方式能够使茶叶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逐步黄变,形成其独特的品质。初烘后的闷黄时间一般在2-3小时左右。
(4)、闷黄程度控制
闷黄程度的控制主要是观察茶叶的外观颜色变化、香气和滋味的形成。从外观上看,当茶叶的绿色褪去,逐渐变成嫩黄色或浅黄色时,表明闷黄程度适中。如果颜色过黄或过深,可能是闷黄过度;而颜色变化不明显,则可能是闷黄不足。
在香气方面,闷黄适度的茶叶会散发一种特殊的“闷香”,这种香气清新、醇厚,不同于杀青后的清香。如果香气淡薄或有青气,可能是闷黄不够;若香气过于浓烈或有焦味,可能是闷黄过程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
滋味上,闷黄合适的茶叶冲泡后,滋味醇厚、甘爽。如果滋味青涩,说明闷黄不足;若滋味淡薄或有苦涩味,可能是闷黄过度或其他制作工序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