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干燥
(1)、干燥目的
黄茶干燥主要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通过去除茶叶中的水分,使其含水量降低到合适的范围,一般黄茶成品的含水量在5%-7%左右,这样可以防止茶叶变质,便于长期储存和运输。二是在干燥过程中,能够固定茶叶在前面制作工序(如杀青、闷黄)中形成的香气和品质特征,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持久,滋味更加醇厚。
(2)、干燥方式
(2-1)、烘干:
这是黄茶干燥最常用的方式之一。烘干设备有多种,如手拉百叶烘干机、自动烘干机等。在烘干过程中,温度控制是关键。一般开始时温度稍低,大约在80-100℃,这样可以避免茶叶表面水分快速蒸发而导致表面硬结。随着烘干过程的推进,温度可以适当提高到100-120℃,以确保茶叶内部的水分也能充分蒸发。
例如,君山银针在烘干时,先将茶叶均匀地摊放在烘盘上,厚度约为1-2厘米,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初烘,时间约为20-30分钟。初烘后,茶叶要进行摊凉,然后再进行复烘,复烘温度略高,时间约为10-15分钟,通过这种方式使茶叶达到合适的含水量。
(2-2)、炒干:
炒干也是黄茶干燥的一种方式。它是利用锅式炒干机或滚筒炒干机,通过锅壁或筒壁的热量传递给茶叶,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炒干过程中,茶叶在机器内不断翻动,受热均匀。
例如,一些黄小茶品种在干燥时会采用炒干的方式。炒干时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50℃左右,时间根据茶叶的含水量和品种等因素有所不同,通常在30-60分钟之间。与烘干相比,炒干后的茶叶外形更加紧结,色泽也更加光亮。
(3)、干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温度控制:无论是烘干还是炒干,温度的控制都至关重要。如果温度过高,茶叶容易出现焦糊现象,产生焦味,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温度过低,则茶叶中的水分蒸发过慢,干燥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可能导致茶叶在长时间的干燥过程中品质发生变化,如香气散失等。
(3-2)、翻动频率:在干燥过程中,要适当翻动茶叶,使茶叶能够均匀受热。对于烘干而言,翻动可以防止茶叶局部过热和粘连;对于炒干,翻动能够保证茶叶在锅或滚筒内的各个部分都能充分接触热量,达到良好的干燥效果。例如,在使用手拉百叶烘干机时,每隔5-10分钟就需要翻动一次茶叶;在锅式炒干机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经验适时调整翻动的频率和幅度。
(4)、干燥程度判断:判断黄茶是否干燥完成主要通过观察和手感。从外观上看,干燥完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均匀。如果茶叶表面有明显的水汽或者色泽发暗,可能是干燥不足。用手轻捻茶叶,干燥适度的茶叶会有干脆的感觉,容易被捻碎,并且茶叶的含水量应该符合黄茶成品的要求,即5%-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