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本站域名(chayi.top)转让,电话/微信:13052190891

我国制茶工艺的发展历史

2024-11-06 16:01分类: 茶叶制作工艺 阅读:

 

我国制茶工艺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1)、原始阶段:

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之间,人们饮茶习惯主要是生食生煮,还会将茶叶晒干收藏后作为食羹饮用。这时候的制茶工艺几乎不存在,只是简单的对茶叶进行处理以便储存和食用。


2)、饼茶阶段:

魏晋时期:人们饮茶由生煮和晒干逐渐转为制作饼茶。三国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即先把茶叶做成饼晒干,饮用时再碾末冲泡。不过此时采制茶叶基本没有经过精细处理,制成的茶饼有很浓的青草味。

唐朝:为去掉茶叶青草味,使茶叶变得更加鲜美甘醇,人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创造了蒸青制茶法。陆羽《茶经》中完整记载了蒸青茶饼的制作工序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宋代:贡茶和斗茶制度逐渐形成,团饼茶制作更加精细。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其制造工艺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六道工序。龙凤团茶品质上乘,但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3)、散茶阶段

宋元时期:元代开始出现类似近代蒸青的生产工艺,将宋代蒸青饼茶改为蒸青散茶,能保持茶叶原有香味。把采摘好的鲜叶先在釜中蒸,然后进行摊晾,再趁湿用手揉捻,最后焙烘干。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明代制茶技术有较大发展,制茶时杀青基本由蒸改为炒。明代炒青制茶讲究色泽如翡翠,茶叶原料讲究鲜嫩,对采茶、拣茶、焙茶以及火候的把控都非常关键。


4)、多茶类多工艺发展阶段

黄茶: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揉捻、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黑茶: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

白茶: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后来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其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


(5)、工艺成熟与现代化阶段

近现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茶工艺不断改进和创新,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各工艺环节采用更为便捷的方式方法。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各类茶制作工艺综述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茶艺春秋-分享茶知识,讲述茶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