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
(1)、起源与历史背景:抹茶起源于中国隋朝,在唐朝时期达到兴盛。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将春天的嫩茶叶经过蒸青等工艺制作成茶饼保存。饮用时,将茶饼敲下一块,研磨成粉末后煮饮。在唐朝,抹茶随着日本遣唐使传入日本。
传入日本后,抹茶在日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与日本的宗教、文化紧密结合,尤其在日本茶道中成为了核心元素。日本茶道强调礼仪、禅意和对自然的尊重,抹茶的制作和饮用过程也逐渐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2)、原料与种植方式:
(2-1)、原料:抹茶的原料是茶树的嫩叶。通常采用的是经过特殊栽培的茶树品种,如薮北种。这种茶树品种适应性强,所产茶叶品质优良,适合制作抹茶。
(2-2)、种植方式:在采摘前20-30天,需要对茶树进行覆盖遮阳处理。这是抹茶种植的关键步骤,遮阳网覆盖使得茶树处于弱光环境,能有效增加茶叶中的叶绿素、氨基酸(如茶氨酸)等成分的含量。这使得抹茶的色泽更加翠绿,口感更加鲜爽、醇厚,同时减少了茶叶的苦涩味。
(3)、制作工艺
(3-1)、采摘:采摘的是鲜嫩的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采摘时间通常在春季,此时茶叶的品质最佳,营养成分最丰富。
(3-2)、蒸汽杀青:采摘后的茶叶要立即进行蒸汽杀青。这一步骤是通过高温蒸汽使茶叶中的酶失去活性,从而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保持茶叶的绿色和鲜嫩度。
(3-3)、干燥:杀青后的茶叶要进行干燥处理,去除多余的水分,使茶叶便于后续的研磨。干燥后的茶叶呈现出深绿色。
(3-4)、研磨:这是抹茶制作中最关键的步骤。使用天然石磨将干燥后的茶叶研磨成微粉状。石磨的温度较低,可以避免茶叶在研磨过程中因高温而破坏营养成分和香气。研磨后的抹茶粉非常细腻,颗粒直径通常在3-10微米之间。
(5)、品质特点:
(5-1)、外观:抹茶色泽翠绿,颜色均匀。优质的抹茶粉细腻无颗粒感,如同细腻的粉末颜料。
(5-2)、香气:香气浓郁且独特,带有海苔香和清香的草本气息。这种香气是由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如萜烯类、醇类等物质共同构成的。
(5-3)、口感:抹茶口感醇厚,略带苦味,但苦味过后会有持久的回甘。这是因为抹茶中含有茶多酚等成分,其苦味与茶叶中的氨基酸等成分相互作用,产生了这种复杂而丰富的口感。
(6)、营养价值:抹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助于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抹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比一般茶叶高,能够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此外,抹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矿物质(如钾、钙、镁等)和氨基酸(如茶氨酸),这些成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等都有诸多益处。
(7)、饮用方式与文化内涵:
(7-1)、传统饮用方式:在日本茶道中,抹茶是用特定的茶碗来盛装。先将抹茶粉放入茶碗,加入少量的热水,然后用竹制茶筅快速搅拌,使抹茶粉与水充分混合,形成细腻的泡沫。这种饮用方式强调仪式感,注重动作的规范和优雅。
(7-2)、现代饮用方式:在现代,抹茶的饮用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茶道饮用,抹茶还用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品。例如,抹茶冰淇淋是将抹茶粉与牛奶、奶油等原料混合,经过冷冻制成,口感清新、香甜;抹茶蛋糕是在蛋糕制作过程中加入抹茶粉,使蛋糕带有抹茶的独特风味;抹茶拿铁则是将抹茶粉与牛奶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糖,制成的一种带有抹茶风味的咖啡饮品。